「《三種看法》與《凌晨時分》 — 國際化的紮根 」
《北藝40系列論壇》「《三種看法》與《凌晨時分》 — 國際化的紮根 」
主持⼈:林亞婷
與談⼈:王如萍、蔡慧貞、蔣秋娥
2022.10.24 北藝⼤國際會議廳
舞蹈學系因應國⽴臺北藝術⼤學40週年,舉辦40如400系列演出,以《經典再現》中《三種看法》與《凌晨時分》兩⾸作品為主軸舉辦的論壇,帶領師⽣校友回顧北藝⼤國際化身體脈絡的歷史和經典時刻。三位與談⼈都分享到,1984年-2006年在國⽴藝術學院任教的Ross Parkes 羅斯·帕克斯⽼師接觸的記憶,從學⽣的身體訓練到⽇常,嚴謹中帶有細膩感︔⽽分別於1992年-2000年、2006年-2007年於校內任教的Howard W.Bill Lark 霍華·拉克⽼師具有豐富的劇場經驗,甚至舞台道具也都難不倒他,使三位與談⼈對⽼師的記憶尤深。兩位⽼師給予的養分,深深影響三位與談⼈的教學態度,讓國際視野能夠延續至今。慧貞⽼師也特別提到⽼師追求「質化」前的「量化」訓練,不論在身教與⾔教上,都滲透到三位與談⼈的身體與記憶。
曾在葛蘭姆舞團及瑪麗安東尼舞團⼯作過的羅斯·帕克斯⽼師,將1972年⾸演的《三種看法》 帶入國⽴藝術學院傳授給學⽣們,慧貞⽼師分享《三種看法》包含葛蘭姆技巧、瑪麗安東尼技巧和芭蕾技巧,作品的內涵是非常豐厚的。如萍⽼師也提到,現在學⽣擁有的身體訓練很不同,因此可藉著學習經典作品,使學⽣臨摹舞作內涵,進⽽獲得不同⽂化的滋養,永續傳承身體脈絡。秋娥⽼師在指導霍華·拉克⽼師的《凌晨時分》作品重建時,將⾃身經驗帶入,也發現引導學⽣進入角⾊是需要透過「假想」,以及時間的沈澱與累積。
從國⽴藝術學院到現今的北藝⼤,累積許多專案計畫邀請各國藝術家,加深北藝⼤與國際連結,主持⼈和三位與談者,對於這次論壇也提出思考,「如何在不同世代,體會經典作品的樣態︖」、「過去的經驗,如何再教給下⼀代︖」,⽽在最後慧貞⽼師認為「舞蹈可以很選擇性的挑食,但還是得吃」,也讓在場的學⽣體悟舞蹈的⽂化與技巧,不受偏好限制,才能讓這些飽滿的養分紮根在身體裡。
文字:「專題討論課程研究生提供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