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藝40系列論壇 》 「《破陣而出》與《緘默之島》一解嚴新生代的臺灣現代舞」

《北藝40系列論壇 》 「《破陣而出》與《緘默之島》一解嚴新生代的臺灣現代舞」



《北藝40系列論壇 》

「《破陣而出》與《緘默之島》-解嚴新生代的臺灣現代舞」

主持人|林怡棻

與談人|張曉雄、古名伸、古竺穎

2022.10.31 北藝大國際會議廳

北藝40系列論壇講座來到第三場,以《破陣而出》與《緘默之島》兩首作品為主題,探 討解嚴後漸漸邁向民主化的臺灣,在現代舞上的發展以及北藝大身體訓練的脈絡。藉著此次的論壇,從2022的現在回溯解嚴後的現代,同時讓與談人及與會者也反思著:現在又要培育出什麼樣的舞者呢?

1983年舞蹈系創立初期,現代舞的訓練以葛蘭姆技巧為主,1985年後陸續加入韓福瑞、李蒙、康寧漢技巧,1990年後曼菲老師更將多元包容的概念體現在辦學的策略,包括與談人曉雄老師力學的身體使用與名伸老師的接觸即興。在1998七年一貫制初期,受台美關係,國際局勢與本土化等影響,老師與學生們開始思考:什麼是臺灣的舞者?在這個思考脈絡下學校嘗試了很多有別於技巧訓練的課程實驗,重新思考東西方的舞蹈範疇,以及中間像是即興的融合,嘗試打破階級的概念,以時代的演進讓舞蹈是大家可以共同參與平等的地位。

呼應到曼菲老師《破陣而出》的作品,其運用大量的舞者,給予更多的學生機會,體現 老師在教學上多元包容的思維。現場破陣舞者動作的示範,讓原版舞者竺穎老師也提:「過去強調精準力度的單一動力,現在多了更多抵達點到點的方式,思維的改變影響到動作質地的改變。」作品重建指導曉雄老師也說到:「如何在重建作品時不是只有再製「標本」, 而是站在原先的基礎上「轉化」,現在的舞者與過去的舞者身體訓練背景不同。故在舞作中,將當代的動力學疊加进入經典作品,讓作品更加貼合現在的舞者,從葛蘭姆較單純的身體動作模式轉折到當代,體現當代多元的思考。」猶如名伸老師在工作《緘默之岛》的作品,常談到「動機」與「潛台詞」,如何把内在的理解、轉化成外在動作,看到做動作的理由,並承著音樂的流轉來表現。

國立藝術學院當年做七年一貫制的改變至今,主持人與與談人最後談論也回歸最初的提問:接下來希望可以再創造什麼樣的臺灣舞者呢?其中包含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」,「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藝術品」、「在變動的環境下如何找到自己」、「主動學習思考建構知識」,最後曉雄老師也總結:「獨特性如何彰顯一直是個目標,同時也要提醒同學,在獨特性的同時「合作」會是重要的議題。」40週年過去,在學院裡,老師們依舊用心耕耘,帶領學生將學習過的碎片,在身體裡醒醒轉化成有邏輯、有結構的方法,並且回到自己自身,方能對抗外在動盪的環境。

 

文字:「專題討論課程研究生提供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