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門50 X 北藝40講座「我是手藝人—林懷民談他如何編創舞作」

雲門50 X 北藝40講座「我是手藝人—林懷民談他如何編創舞作」



雲門50 X 北藝40講座「我是手藝人—林懷民談他如何編創舞作」

時間:12/11(日) 13:30-16:30

地點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際會議廳

主講人:林懷民

與談人:陳雅萍、陳品秀

 

論壇摘要:

 

眾所皆知,林懷民是位寫小說的文學家,因此脈絡結構、角色形塑、象徵寓意,亦反映於編舞當中,因此陳品秀一開頭便提問——如何在作品中講好故事?為回應以上問題,林懷民藉由〈白蛇傳〉、〈薪傳〉、〈流浪者之歌〉、〈稻禾〉、〈家族合唱〉等作品,談論創作時所使用的身體語言、符號象徵與時空結構,同時提及舞蹈在感官中的領受及曖昧感,是隨著人事時地物而改變的。此外,各作品都曾遇到不同的困境與挑戰,因此對林懷民而言,編舞必須不斷地解決問題,需要一種物盡其用的節省工夫;而做創作的人必須執迷不悟、吹毛求疵,這也是長年來他自稱為一名手藝人的堅持。

林懷民建議年輕的編舞家,可以從研讀「經典」開始。他分享,年輕時的他不懂得如何編舞,但他重複、著迷的看著舞蹈名家巴蘭欽、瑪莎葛蘭姆的錄影帶,一次又一次揣摩他們的編舞手法,直到深深吃進骨子裡去,名家的精髓默默融入潛意識中。

談及編舞的過程,林老師承認,他在編舞時通常沒有明確的劇本,僅有一個方向,必須不斷地探索朝它推進。當然創作時總有許多理由,並於作品中如實反映,如〈薪傳〉反映了個人的鄉愁、年輕人前途未卜的苦悶、對時局的焦慮和對舞團前景的憂慮等。因此陳雅萍也提到,創作是一個生命歷程的問題,雖然林老師看似舉重若輕,但所有的創意都源自生活中隨時隨地汲取的文化滋養。

整整三個鐘頭的座談裡,林懷民從過來人的身份給予諸多提點,除強調應存好長年的精力去面對編舞這件事,更強調基礎/骨幹的重要。他說,集葉不能成樹,惟樹幹恆在。他鼓勵年輕人練習用古典音樂編舞,因為古典音樂提供了框架和規範。結構對了,替換成別的音樂也沒有太大問題。面對流行的「跨域」風潮,林懷民則直言功底的重要:當脊椎骨長得好,新東西就會附著在身上。最後,林懷民提醒編舞者直面觀眾。莫要相信師長、同儕的讚美,觀眾才是真正的答案。

撰文:專題討論研究生